开栏语线下股票配资
\n2025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20年来,这字字千钧的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,在全国的山山水水间生根发芽。年初,重庆市委在“新春第一会”上作出部署: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\n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。上游新闻将深入挖掘现代化新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“炼金术”,策划推出《绿水青山炼金记》系列报道,奏响美丽中国建设中“渝”众不同的生态“最强音”。
\n重庆渝中,城市与山川相依,建筑与自然共生。
\n作为重庆母城,以其独特的地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,时刻演绎着“立体山城”的魅力。
\n如今,曾经那些悬崖峭壁、荒废街巷被重新雕琢,已被改造成一道道生态与人文交织的风景线。游客们在打卡这片“雄奇山水”的同时,既能感受“新韵重庆”的起伏与魔幻,也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,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如何为“绿水青山”注入新的生命力,书写出一段段城市更新的动人篇章。
\n悬崖上建起生态步道
\n“都说重庆是山城,来到这里才算是真的感受到了!”近日,趁着暑假尾声来到重庆旅游的游客小段,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——此时的他正在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上Citywalk,对面正是垂直向上的戴家巷崖壁步道。
\n在他的眼前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步道上,崖壁上的藤蔓与树木交相辉映,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立体画卷。沿着蜿蜒的步道拾级而上,脚下的青石板微微泛着光,仿佛欢迎每一位旅人的到来。
\n戴家巷崖壁步道。
\n很多和小段一样的游客可能有所不知,戴家巷崖壁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其实都是一段杂草丛生的悬崖峭壁。
\n“这里以前还会有污水沿壁流下。”住在戴家巷崖壁步道附近的居民回忆道,这里因为陡坡高差过大,居民从山上到山下需要绕很大一圈,上下十分不便。
\n2018年,渝中区全面启动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,其中就包括对戴家巷崖壁步道的重新打造。
\n百年老街戴家巷。
\n在步道建设过程中,重点解决了崖壁上污水外流的问题。通过专门新建和改造市政管网100余米,彻底截流污水,改善崖壁环境。
\n步道沿线的生态景观修复工作也同步展开。原有的植物被最大程度保留,辅以春花和秋叶的搭配,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。30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,让步道成为一条“会呼吸”的生态走廊。
\n为确保步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施工团队采用钻孔锚喷、格构护坡等工艺,对5000多平方米的边坡和崖体进行加固。在保护自然崖壁的同时,还修复保留了150米的老城墙建筑,并建设由7座小型吊脚楼组成的吊脚楼群。这些传统建筑不仅还原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老重庆的风貌,还成为游客了解山城历史的重要窗口。
\n百年老街戴家巷。
\n每当夜幕降临,戴家巷的崖壁步道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魅力。步道上的吊脚楼、老城墙在灯光的照射下,仿佛诉说着山城的千年故事。而步道沿线的咖啡馆、甜品店等商业配套,也为这里注入新的活力,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打卡的热门之地。
\n老街巷的绿色新生
\n山城山城,有山有城。
\n要说哪里能够让游客们体验到重庆“最山城”的一面,或许全市唯一一条以“山城”命名的街巷、素有“重庆建筑博物馆”之称的山城巷传统风貌区,会是一个不错的答案。
\n清晨的山城巷,阳光斜斜洒在斑驳的砖墙上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。巷子深处游人如织,纷纷用镜头记录着这里的每一面老墙、每一块青石板。
\n山城巷传统风貌区。
\n对于有上百年历史的山城巷,渝中区于2018年启动对既有建筑的保护修缮、风貌修复、立面整治和风貌改造。在改造过程中,这里不仅保留了老重庆的历史记忆,还通过探索“无废”运营模式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赢。
\n据了解,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以保护山城巷历史格局为首要原则,渝中区坚持“修旧如旧”的理念,80%的墙体和屋面都得以保留,而且拆除下来的旧砖、旧瓦、老旧木料等建筑材料也被筛选再利用,变废为宝。
\n而在商户经营上,部分IP品牌广泛使用可循环餐具,大幅减少“白色垃圾”。区域内还开设多家中古店,回收再利用老物件,形成绿色消费的新风尚。
\n结合地形环境和环保理念,山城巷创新投入使用无水公厕。这种公厕每个月节约水资源接近150吨,每年节约水资源1800吨左右,还减少了污水排放,提升了街区的整体环境质量。
\n夜幕下的山城巷华灯璀璨。
\n戴家巷和山城巷的改造,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。戴家巷吸引40余家特色店铺入驻,年产值超过亿元,社区活力显著提升;山城巷则通过品牌孵化和IP打造,吸引来大量游客,成为重庆文旅的新地标。
\n绿色发展并非牺牲经济价值。渝中区的实践表明,通过生态修复和绿色更新,能够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。这幅“城在山上,山在城中”的生态画卷,正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最好诠释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郭发祥 渝中区生态环境局供图线下股票配资
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